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高教研究 >> 艺术教育动态 >> 正文

以高质量数字艺术创新驱动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

发布日期:2024-09-26    浏览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崭新且高质量的生产方式,其核心理念在于以整合科技创新资源为基础,有针对性地推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文化艺术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决贯彻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通过数字技术等科技手段赋能传统文化艺术行业的全新发展。数字化进程极大程度改变了艺术的呈现方式、艺术的表达载体。作为人才培养高地、创新实验新地、观念思潮策源地,高等艺术教育正迅速适应这一趋势,逐步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和3D打印等先进数字技术来刷新传统艺术的教学、创作和传播方式。对于高等艺术教育而言,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革新学科专业、融入新型产业,既是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在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命题!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生产中抢抓制高点,发展迅速。一是抢抓技术创新制高点,加速科技与文化互相融合,加快重构全球文化领域产业链和供应链步伐;二是抢抓数据生产力制高点,加速算力与文化相互促进,在文化发展上强调建立强大算力,跃迁式提高发展速度;三是抢抓全球文化产业制高点,加速输出与扩张相互配合,建立庞大全球文化销售网络,文化输入与扩张严重影响我国文化安全和产业安全。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以高等艺术教育推动文化数字化发展也同样极具前瞻性和系统性,特别是聚焦高等艺术教育展开了微观层面的丰富探索与实践,如在人才培养上增强科技实践教学和智能化技能培训,在专业设置上增设艺科融合跨媒体专业和跨学科课程开发,在课程教学上更新数字化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方法,在创作实践上开展“数字+”项目及组织行业性项目、建立创新实验室,在政策研究上强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开展行业研究等,充分发挥高等艺术教育的基础性、引领性和创新性作用。

可以看到,在数字化创新进程中,尽管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在很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比如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设立数字艺术学院、成立跨学科产教融合研究院、成立跨校专业融合发展中心等,但整体而言,在推进落实过程中仍面临着发动不充分、发力不强劲、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数字技术不断激发艺术创作的创新潜能、催生艺术产品的迭代升级、加速艺术场景的推陈出新,数字化赋能传统艺术创造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如何以高质量数字艺术发展驱动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扶持,要将高校高质量数字艺术发展纳入整体规划中,要把高校作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管部门有针对性地设立文化大数据、文化数据资产化、文化体验新场景、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专门横向课题,以委托研究的方式,切实发挥高等艺术教育的科学研究优势和高层次人才研发优势,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实践成果;设立专项建设基金,瞄准国家或地方重大文化攻关项目,联合高校成立重点实验室或研发中心,既可以解决重大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硬件投入不足、软件升级滞后、实验设备老化等问题。

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主责作用,高等艺术院校在培育和驱动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应主动担当、积极布局。要面向未来培养跨学科艺术人才,大力开展艺术与科技、艺术与商业等跨学科课程和研究项目;要整合资源建立数字化教学平台,积极引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为艺术教学、创作提供更为丰富的载体和表现方式;要革新传统专业培养模式,追踪专业和学科相关产业上下游需求,做好新时代艺术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数字资产入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成果,要以产业链思维考虑学科发展。要发挥人才集聚的优势,在强化艺术基础内核的基础上,强化版权意识和数字技术应用,积极开展艺术研究的大数据基础分析、经典艺术作品的数字化路径建设,助力艺术新质态提升。

再次,要充分发挥企业主动作用。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是促进产品推陈出新的生力军,尤其在以“算力”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企业的技术革新、管理升级等提出更高要求。这就需要企业进行内部结构调整,通过产业转型、产业优化等方式,能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技术是企业的立命之本,只有不断地投入,才能加快数字技术的迭代创新,进而实现文化企业的良性循环发展;需要转变商业思维模式,不能囿于传统的思维定式,尤其以数字艺术为基础的文化企业要敢于面对新挑战,拥抱“算法”“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需要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稳固的产业链,在产品的锻造过程中,任何一环均不可缺失,携手打造数字艺术文化产业生态链。

最后,要发挥艺术家主力军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离不开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包括在艺术产品质量、产量等方面的贡献。这就需要艺术家找准自己的定位,明晰自身艺术风格,提前规划好自身艺术定位,再结合社会需求,为进入市场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艺术家能够进行独立的创作,艺术家要想在自己的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必须掌握自身创作的主动性;需要艺术家不断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继续精进技艺,逐步建立影响力,为文化市场输送“原材料”。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本文系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办公室、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重点课题“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文化战略及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