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实验室”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人文与社科领域,以满足大学人文基础设施改造以及适应创新文化发展的需要。在欧美学界,人文社科实验室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组织制度结构,旨在通过开发基于协作、跨学科和跨情境的实践来开启教学科研的新模式,推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发展。本期专栏聚焦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室转向,在梳理该转向背景和动因的基础上,总结世界各地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功能、类型及其运行成效,最后以莱顿大学为例,呈现人文与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最新动向。
1.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室转向
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室转向是从物理场所实验室到概念实验室转变的一大创新。目前,实验室既包括传统意义上为科学探索而建立的物理场所,也可理解为一个倡议、一个项目,甚至是某种活动的统称。对人文社科而言,“实验室”一 方面是为适应创意空间、创客空间等创新文化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完 善人文和社会科学学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相互协作与 跨学科研究的需求。
1.1建设动机与发展背景
2007-2008年是人文学科的重要转折年——人文领域学者中“人文科学化”的呼声渐起。他们期望通过新的研究数据、应用方法、研究实践和评价方式,提高人文学科的科学性。为满足“人文科学化”相关的研究、协作与跨学科实践的工作需求,实验室理念被引入人文领域中,构建人文实验室随之成为改造学科基础设施的重要举措。在实验室创新概念、创意空间理念和社区文化理念的共同驱使下,人文社科领域期望通过实验室建设实现改造学科基础设施的目的。
1.2世界各地实验室类型
“实验室”一词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广泛运用意味着其概念与功能的变异。纵观当前世界各地的人文社科实验室,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第一类是中心型实验室。该类型实验室作为一个枢纽,通过开展公开讲座等活动,凝聚师生以及来自各学科领域的学者,为跨学科教学科研提供支持。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数字人文普莱斯实验室(the Price Lab for Digital Humanities at the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是中心型实验室的代表。第二类是技术科学型实验室。该类型实验室为人文研究引入新的数字方法和知识模式,推动人文学科的数据驱动型研究。其中,美国斯坦福大学斯坦福人文实验室(Stanford Humanities Lab at Stanford University)是该类型实验室的典型。第三类是工作站式人文实验室,该类型实验室旨在提供支持学术工作的基础环境、设 施 , 美 国 布 朗 大 学 数 字 奖 学 金 实 验 室 ( the Digital Scholarship Lab at Brown University)与罗格斯大学数字人文实验室(the Digital Humanities Lab at Rutgers University)是该类型实验室的代表。第四类是社会问题人文 实验室,其宗旨是为全球与地方社会问题研究提供场所,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州 立大学人文实验室(the Humanities Lab at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等。第五类是虚拟人文实验室,该类型实验室通过提供数字工具以促进全球人文 研 究 人 员 的 跨 时 空 合 作 , 例 如 , 荷 兰 皇 家 艺 术 与 科 学 学 院 的 Alfalab 项 目(Alfalab Project at the Royal Netherlands Academy of Arts andSciences)等。
2.莱顿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跨学科实验室
为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转向的最新动态,本期专栏重点介绍一所新建立的、规模较大的人文社科实验室—— 莱 顿 大 学 人 文 与 社 会 科 学 跨 学 科 实 验 室(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abs,简称SSH Labs),该实验室属于技术科学型实验室。
2 . 1实验室基本概貌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领域内的跨学科合作,继续保证莱顿大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质量。2020年,莱顿大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顾问委员会提出 了人文与社会科学跨学科实验室的建设计划。2023年9月4日,在莱顿大学及其下 设的人文学院和社会与行为科学学院的共同支持下,人文与社会科学跨学科实验 室成功建立并投入使用。人文与社会科学跨学科实验室位于莱顿大学校园内西尔维乌斯大楼的二楼。
该实验室包括14间配备测量脑电图、眼动追踪设备的多功能实验室(部分有单向 观察窗),3间配备虚拟现实设备的VR实验室,1间具有气候控制功能,适合敏感性生理研究的QST实验室(Quantitative Sensory Testing lab,定量感官测试实验室),2间具有采用半开放布置测试位置的EDM实验室(Economic andSocial Decision Making lab,经济和社会决策实验室),10间行为实验室,
1间供教师指导新生如何从事人类相关研究的技能实验室,1间客厅实验室,以及若干间课堂实验室。
2 . 2实验室组织架构与人员配置
人文与社会科学跨学科实验室的项目组由1名项目负责人(由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 担任)、1名项目秘书、1名项目专家、2名信息经理与1名沟通顾问以及若干名负责设备 采购、家具采购、实验室使用指导以及财务管理的工作人员组成。
此外,人文学院与社会科学学院的教职工对SSH Labs提供大量的专业学术与技术支 持。目前,人文与社会科学跨学科实验室还计划聘用2名实验室经理,其中1名已由莱顿 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技术员担任。在人文与社会科学跨学科实验室的技术支持人员队 伍当中,社会科学学院职工共有8位,分别为3名实验室技术员、1名研究技术员、2名教 育与研究技术人员、1名VR程序员以及1名XR(Extended Reality,拓展现实)研究程 序员。人文学院职工共有4位,分别是2名实验室协调技术员、1名实验室程序技术员、1名信息通信技术与研究协调员。在人员配置上,莱顿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跨学科实验室 的建构情况与2007年以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室转向发展理念相一致,旨在为人文和社 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协作建立桥梁,为大学、社区创造更好的跨学科合作研 究空间。
2 . 3实验室功能与成果
人文与社会科学跨学科实验室致力于为本科生提供以人文学科为重点的个人和学术发展机会,旨在形成人文与社会科学各学院之间的合作、促进跨学科发展,对未来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SSH Labs正在开展包括(后)殖民主义、身份、大数据和文化记忆等跨越学科界限的热门议题研究。由于这些议题过于复杂,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律、医学还是人文学科,没有任何一门学科足以独立完成研究。在人文与社会科学跨学科实验室中,学生们将从不同视角研究问题,学习如何切换概念、方法论和工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增进自身对涉及不同学科问题的理解,寻找可实施的解决方案。由于建立时间较短,人文与社会科学跨学科实验室目前还未对外公布其进一步开展跨校合作项目计划。人文社科实验室的跨校合作是大势所趋,有助于加强不同机构之间的联系,提高教学科研的质量和效率。具体展望如下:第一,两个或多个实验室基于共同的研究兴趣或目标开展合作项目;第二,允许研究人员访问合作伙伴学校进行研究、讲座或其它合作;第三,通过在线平台和虚拟实验室创新合作的方式;
第四,通过组织或参与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工作坊,不同学校的研究人员可以分享研究成果;第五,鼓励研究人员共同撰写文章、著作或其它出版物;第六,允许共享研究资源和基础设施,如图书馆、档案资源或技术平台。
资料来源:
Pawlicka-Deger U. The Laboratory Turn: Exploring Discourses,
Landscapes, and Models of Humanities Labs[J]. DHQ: Digital Humanities
Quarterly, 2020, 14(3).
莱顿大学官网